社会认知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16:43:19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067页(826字)

狭义指个体对他人、群体、人际关系及认知主体本身等社会客体的认识。

被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同。广义是指一切调节和伴随着社会行为的认知活动。

此观点来自认知心理学。其研究历史可以从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方面来考察。实验心理学自冯特主张的内省法因被认为不符合科学原则而遭摒弃后,忽视了对认知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才重新重视它。其突出标志是认知心理学以计算机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论的出现。相对而言,认知心理学对无生命物体和抽象概念的信息加工研究比较多一些。与实验心理学相反,社会心理学一直重视对社会认知的研究。

S.T.菲斯克等将社会心理学关于认知的观点概括为三种:一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把人看成是“认知一致寻求者”的协调理论,如海德、费斯廷格等人的认知理论;二是以归因理论为代表的“朴素科学家”模式,70年代初成为社会认知的前沿;三是认知吝啬模型,认为信息加工的容量是有限的,任何时候,只要有可能,人就会走捷径。70年代,社会认知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进一步发展起来。

两个研究群体不仅分别从对方吸取有用的理论和方法,还从“图式”这一概念找到了基本一致的立场。图式是指由各种认知元素组合而成的一种认知结构。

社会认知研究不局限于狭窄的经验领域,可以从概念层次上将人的思想与社会行为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并且打破了不同理论间的界限,为社会心理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其研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信奉心灵主义;注重过程研究;关心现实问题等。信奉心灵主义是指关注认知活动的性质和认知活动在人的推理、判断、选择、决定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关注社会认知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认知元素,如归因等。过程研究注重于认知元素的形成、运用和改变,将认知分成注意、编码、储存、记忆、推理等若干阶段,分别加以探讨。

关心现实问题是指研究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健康服务、广告宣传等领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