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重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17:09:2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120页(684字)

物体完全失去重量,处于G=0的状态。

一个物体的重量等于作用于它的重力与惯性力的矢量和。当重力和惯性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时,或当重力和惯性力均消失时,物体即发生失重。失重是航天飞行中的特殊环境条件。飞船在轨道飞行期间,其惯性离心力恰好抵消地心引力,此时飞船中的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

在地球表面也能产生时间极短暂的失重条件,如飞机作开普勒抛物线飞行或按自由落体原理设计的失重塔可分别产生数十秒和数秒的失重。由于人类已适应地球引力场的环境,失重对人的生理系统和行为有较大影响。失重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进入太空时对失重的适应和返回地球后对正常重力的再适应是航天医学和航天工效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如失重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在失重初期,人的工作效绩会有下降,经过适应与习服后,可得到恢复。在失重条件下感觉功能变化不明显,但是前庭器官因失去重力作用,定向可能发生困难,在没有视觉帮助时(如闭上眼睛)或失去视觉参照物时尤为如此。

由于没有重量,在太空中进行某些活动或动作将更省力,但是这也往往引起人的过度用力,以致动作不协调,缺乏精确控制。随着对失重的适应,人的运动控制功能转为意识下水平,动作自动性增加,准确性提高。

宇航员出舱活动时,若身体不能固定,则只要受到微小的外力作用或身体轻微的动作,人就会发生过度飘移,这将给完成作业带来极大困难。在失重条件下操作时应采用束带或足卡来固定身体。人在太空中身体会长高,并且人的自然放松姿势也与在地球上不一样,因此飞船和其他航天器中的工作台等设计也应随之变化,以适合宇航员的需要。参见“失重生理效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