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扑心理学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19:35:0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275页(1010字)

亦称“位相心理学”、“场心理学”。

20世纪30-4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场论、拓扑学和向量学的影响下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基本观点源于格式塔心理学,运用动力场说和拓扑学图形陈述人的心理和行为,形成独有的心理学概念系统和理论体系。勒温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对象施加于人而对人的行为发生实在影响的那种事实。如,相同的客观环境对动物、儿童和成人并不发生相同的影响;一个人对不同环境的行为反应各异;同一个人在相同的客观环境的不同期间(如饱食之后和饥饿之时),其心理和行为所受的影响亦不同。

他由此提出“场论”的构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或心理的发生取决于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动力场的关系,可用公式B=f(P,E)表述,式中,B(behavior)指行为或心理事件,P(person)指个人因素,E(environment)指环境因素。公式的含义为:行为或心理事件随人(P)的诸因素和环境(E)诸因素所形成的动力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勒温把包括人和环境诸因素在内的整个情境(亦称“心理环境”或“准环境”)视为对行为或心理事件的发生具有实在影响的事实,而非完全是客观环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其现时存在的具有实在影响的心理生活空间中,现时行为与心理生活空间是相平行运动的。

由于心理空间与物理空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勒温即以拓扑学的观点和方法假设心理生活空间具有拓扑结构(即以非数量化的方式表明空间的内在关系)。

为验证人的行为动力来自需求的可能性,他又引入向量分析,视心理生活空间为具有各种力量和方向的向量结构,并提出诸如心理紧张系统、引拒值、矢量与移动等动力系统理论加以阐释。

还运用拓扑学方法分析人格结构,把人格分为“内部区域”和“运动知觉区域”,运动知觉区域是环境与内部区域的界线。人格内部与环境发生的关系可借助语言和动作表示;环境只能借助知觉系统才能使人格内部产生变化。

人格内部区域又可分为外层和内层两部分,外层较易于与感觉运动区联络,可自由谈及外层的事件;内层系人格的中心,一般不易触及。该理论试图采用数学方法和动态分析法研究心理生活的各种复杂联系和互动关系,特别是突破格式塔心理学单纯研究知觉的局限,致力于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动力、动机和需要、人格,促进实验社会心理学等一系列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但心理生活定向只是一种主观设计,且心理现象与拓扑学概念亦无内在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