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的心理学思想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305页(681字)
魏晋时期以“有无本末”探究宇宙万物本始之学派关于人的心理观点的总称。
魏晋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乱不息,儒家学派一统局面被打破,道家等学派复苏,一批名士通过才性、名教与自然、言意、人生态度的争论,涉及一定的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心物观。
郭象主张“冥合自然”,认为“见,则伪生而责多矣”(《庄子注·天运》)。裴頠认为“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谓心无为也”(《崇有论》)。
提出心物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肯定心的活动是“有”,不是“无”。(2)形神观。嵇康提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的“形神相亲”观,认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养生论》)。张湛则持形质是“心智之室宇”的二元论观点(《列子注·仲尼》)。
(3)言意观。
王弼提出“言不尽意”论,认为“象”是“意”的具体体现,通过语言解释“卦象”,明确了意思,就可以忘言、忘象。
欧阳建主张“言尽意”论,认为语言表达事物的名称、概念,思维不可分离。(4)才性观。
有才性异、同、离、合的不同见解。袁准以“性言其质,才名其用”,把才性比作质用的关系。嵇康以“明胆殊用,不能相生”,侧重才性之异。
刘劭的《人物志》把人的才性分为12种类型,对人才鉴别与管理提出颇有价值的见解。
(5)养生观。嵇康主张养生要灭名,除喜怒,去声色,绝滋味,聚精保神。
向秀则认为,“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但当节之以礼耳”(《难养生论》)。张湛则主张:“惟任而不养,纵而不治,则性命自全,天下自安也。”(《黄帝篇》注)实际是一种恣情纵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