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疲劳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1:39:5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399页(498字)

一译“精神疲劳”。

由脑力劳动繁重、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精神疲怠现象。表现为心绪不安,动机丧失,注意不易集中,思维迟钝,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反应时延长,工作正确率降低等。

其持续发展,将导致头痛、头晕、失眠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其产生与工作特征和个体的情绪因素密切相关,也与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期望和动机有关。其特征是,个体的主观疲劳体验与其工作绩效之间并不一定具有对应关系。在一些情境下,个体可能主诉“精疲力尽”,但其作业绩效却没有明显下降;相反,在另一情境下,个体的工作绩效虽已下降,但主观疲劳体验较轻。

可通过工作轮换、合理的工作负荷设计、放松训练以及合理的思想引导等予以舒缓。在竞技体育中,其形成涉及以下因素:高应激、高压力情境中的高竞争和高成就活动,长期重复单调的训练,运动成绩停滞或运动生涯中遭受挫折。

若长期积累,会发展成心理耗竭。

须通过间接的方法,如疲劳自觉症状调查,并配合教育学观察加以综合测定。在竞技运动领域,变换训练方法、合理安排训练和调整休息均有助于防止心理疲劳的出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