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检测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08:1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430页(565字)

一译“信号侦察论”、“信号觉察论”。

心理物理学方法。人类信息加工中,通常把刺激看作信号,把刺激中的随机物理变化或感知信息时的随机生理、心理变化看作噪声。人对刺激的分辨则被视为在噪声中检测信号的问题。

源自电机工程和统计决策理论,在“二战”中被成功地运用于探测飞机的雷达操作员工作绩效研究。1954年美国的坦纳和斯韦茨首先应用于人类感知觉的研究中,发现人在噪声背景下检测信号的能力相对稳定,但作出正确反应的概率是变化的,除受信号强度的影响外,还受观察者对是否作出“有信号”决策标准的影响。之后,被广泛运用于感受性测量的心理学研究。实验中的操作方法有有无法、评价法和迫选法三种。当被试接受一个在噪声背景上的微弱信号,并要求做出“有”或“无”信号的判定时,被试的可能结果有四种:(1)击中,指对噪声加信号(SN)的出现报告“有信号”;(2)漏报,指对噪声加信号(SN)的出现报告“无信号”;(3)虚报,指对噪声(N)单独出现报告“有信号”;(4)正确否定,指对噪声(N)单独出现报告“无信号”。

该理论认为,人的感受性是连续的,人对噪声(N)的感觉分布和对信号加噪声(SN)的感觉分布是两个交叠的正态分布(如图)。

信号觉察实验中的感觉分布

上一篇:信号灯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