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42:09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464页(443字)

①从情与性的关系揭示情感的实质。

荀子·正名》:“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人的自然本性是先天造就的,而情感则是后天靠人的本性表现出来的。《礼记·乐记》提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人初生时是平静的,这是天赋的本性;感应外界事物,使内心产生情感活动,则是人的本性的一种表现。

这种性静情动的看法,表明性情的基本关系。后世思想家还以此为基础,提出另外几种观点,如韩愈的“性情相应”、王安石的“性内情外”、“性本情用”等。②篇名。北宋王安石着。文中提出“性情合一”的命题,反对“性善情恶”论。认为“未发于外而存于心”的“情”(喜怒哀乐好恶欲)是“性”,“发于外而见于行”的“性”是“情”。

“性”为内,“情”为外;“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性”与“情”本无善恶可言。

但“情”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其关键在于:“动而当于理,则圣也贤也;不当于理,则小人也。……盖君子养性之善,故情亦善;小人养性之恶,其情亦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