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压力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51:4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473页(558字)

美国心理学家默里1938年提出的一种人格理论。

以勒温关于行为的定义B=f(P,E)为基础,同时受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影响。有两个基本假设:(1)人格的心理意义可由行为推知;(2)环境的心理意义可由个体对环境的感知推知。在此基础上,默里将人格归结为有目的的、动态的、连续的活动模式,贯穿个体一生的发展。人格的动力结构是需要,它能引起一系列行为反应,使原有紧张的情境向解除紧张的情境转化,并有定向目的性。需要可分为20种外显需要和8种潜在需要。人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自己的需要状态,但人在追求需要的满足时又知觉到压力。压力有两类:α压力和β压力。α压力指能够影响行为反应且能通过客观观察而感知的环境刺激。

β压力分两种:个人β压力和共同β压力。前者指每一个体对环境的独特观点,后者指一个群体对同一环境共同持有的观点。

压力具有影响行为的潜力,从而使需要得以满足,但压力并非总能被个体所感知并使个体作出反应,需要也并不总能得到满足。人格斡旋于个人需要与环境需要之间,亦即在协调内外压力的过程中使需要得到满足。

沃尔施认为,该理论的主要局限在于:(1)忽视学习对行为变化的影响;(2)未解释需要发展的过程;(3)难以检验,因需要-压力量表不尽相同,且有些研究不支持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

上一篇:需要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