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诺斯心理语言能力测验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3:54:2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529页(630字)
儿童语言能力测量工具。
美国特殊教育家柯克等人编制,于1968年发表。主要用于诊断儿童在学习时是否有特殊的语言才能或特殊困难,测量结果有助于为学习无能儿童提供适当的程序教学。适用于2岁4个月至10岁3个月的儿童,个别施测,完成测验一般需1小时。测验编制理论是奥斯古德1957年提出的交流模型,即主张认知能力有交流通道(视、听)、心理加工语言(接收过程、表达过程和中间过程)和组织水平(符号、表征和知觉水平的激活)三个维度。
据此编制了12个测验。在表征水平上是听觉接收、视听接收、听觉信息联想、视觉-动作联系、语言表达和操作表达。
在自动化水平上是语法填空、视觉填空、听觉顺序记忆和视觉顺序记忆。还有听觉补充和音节扩充两个候补测验。每个子测验主要用来探测交流通道、语言组织水平和输出、输入通道中是否存在问题。
被试正式完成测验任务前,先要完成10道练习题,以保证熟悉测验内容。此外,测验前,主试先估计被试可能达到的智力水平,然后从低于估计水平一个年龄段开始施测,要被试依次完成12个测验。最后根据被试的测验结果计算出他们心理语言能力的发展水平。
测验提供了分测验分数、心理语言龄和心理语言商。其创新之处在于把语言功能区分为理解(解码)和产出(编码)两类,分别对应于交流过程的输入与输出。优点是可探测出被试语言方面的具体问题。缺点是依据的理论基础同实际测验差异较大,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不高,没有提供发现问题后的具体补救措施。
上一篇:医患沟通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