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3:54:42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530页(522字)

①对疾病与健康总的特点与本质的医学概括。

反映一定时期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与范围。集中体现特定时代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指导医学工作者组织其知识与经验,从事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组织与管理。作为一种理论框架,既可对医学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可成为一种限制和妨碍发展的因素。在历史上经历过数次重大转变。

20世纪70年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参见“生物医学模式”。

②变态心理学医学模式。关于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生物学观点。

亦即心理障碍的生物医学模式。

主张用躯体性或生物学因素来解释心理障碍,同时采用生物-医学手段(如药物、外科手术和电休克等)来治疗心理障碍。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可谓该模式的先驱者,而实验精神病理学的创立者、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佩林则是此模式的重要创始人。该模式第一次将精神疾病同躯体疾病一样视作具有某种生物学原因的疾病,推动了对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产生的生物学原因和机制的科学探讨,也促进了精神疾病治疗药物的大量发现,但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合理解释许多功能性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和指导对它们的有效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