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发展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531页(766字)
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方面。
依恋情感、行为在早期形成发展的过程。其经历的阶段因研究者不同而有所不同。
鲍尔比研究认为,儿童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前依恋期(出生至1、2个月),是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婴儿对所有人都有反应,不能区分,没有对特定的人形成特殊反应。
用哭声引起他人的注意,用笑和咿呀语与他人交流。(2)依恋建立期(1、2个月~6、7个月),是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能对周围的人进行区分,对熟悉的人有特殊反应,表示友好,对亲近的人特别喜欢接近。(3)依恋明确期(7个月~24个月),是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随着运动能力的发展,婴儿能自主地接近照料者和探索环境,开始将母亲或照料者作为“安全基地”,逐渐探索周围的环境,有安全需要时就返回母亲或照料者身边,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探索。(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2、3岁以后),此时的儿童能理解照料者的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开始建立起更复杂的、双向的人际关系。儿童学会为达到特定目标而进行有意的行动,并能考虑他人的情感和目标。斯盖弗和艾默生1964年通过对婴儿的追踪研究认为,早期依恋的形成经历四个时期:(1)非社会性阶段(0个星期~6个星期),此阶段婴儿只能发出无指向的哭、笑等信号,这些信号并不指向某一特定的人。
(2)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个星期~7个月),此时的婴儿不加区分地对任何人产生依恋,并从中得到安慰。(3)特定依恋阶段(约7个月~9个月),此时的婴儿对照料者形成依恋,开始害怕陌生人,开始形成真正的依恋。(4)多重依恋阶段(7个月~18个月),在真正的依恋刚形成时期,一些婴儿对多个人产生依恋,18个月时大部分婴儿依恋多个人。鲍尔比等人与斯盖弗等人各自划分的依恋发展阶段基本一致,但鲍尔比的理论更系统,影响力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