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1:11:27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596页(535字)

原指驾的轭、枷车套,有驯服之意。

后指修行。方法包括禁制、通行、静坐、调息、制感、执持、禅定、等执等。源于印度的宗教哲学。在古代,瑜伽修行法用于追求精神解脱;近代,瑜伽修行法被作为健身、防病、康复的手段。

有多种流派,训练目的和手段均不相同。根据修行方法,分为四类:(1)王瑜伽,强调通过调息、制感、静虑等方法,使精神高度集中,以达到“三昧”解脱;(2)信瑜伽,通过虔诚信仰,获得解脱;(3)智瑜伽,注重通过知识和认识真谛,求得解脱;(4)哈陀瑜伽,强调肉体修炼。

修炼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超常,以常规的思维方式恐怕难以全面客观地了解。瑜伽功法种类繁多,有健身法、意念法和身心双修法等等。基本法是静坐放松和言语暗示,以调整自身,达到抑制感官、制止杂念丛生,完成身心双修。这些功法和气功的形体松弛、意守功法一样,是形成现代体育运动心理训练手段的原始基础。对心理治疗有积极作用。其疗法是采用各式各样的体位坐禅,调整呼吸或集中冥想等,使身心安定,解除紧张,恢复体内环境和自然治愈力。

适应焦虑状态、疑病症、各种心理生理疾患和强迫症、人格解体症状,不适应癔症和抑郁症。尤其在注意集中,思维及记忆敏度训练中,瑜伽术的许多方法是可借用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