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性耳聋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2:13:17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651页(671字)

亦称“永久性阈移”、“职业性耳聋”、“永久性听力损失”。

人耳在强噪声环境中暴露一定时间后听力下降,离开噪声环境经充分休息(几天或数月)仍不能恢复的现象。一种感音神经性聋。按言语听力的损失程度,可分为轻度聋(26分贝~55分贝)、中度聋(56分贝~70分贝)、重度聋(71分贝~90分贝)和全聋(90分贝以上)四级。

其听力曲线是典型的耳蜗性聋的听力曲线。

初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如用纯音听力计测定,听力曲线图在频率3000赫兹~6000赫兹处有一“V”型凹陷。在这个阶段,患者主观上并无异常感觉,日常会话也不感到困难。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听力曲线则继续下降,并以4000赫兹为中心逐步向两侧扩展而波及言语频段。当500、1000、2000赫兹三个言语主宰频率的听力损失平均超过25分贝时,即出现言语听力障碍,主观上感到会话有困难。其发生与噪声强度、频率和暴露时间密切相关。

如在110分贝~130分贝的噪声中1个月,噪声性耳聋明显。在战场上多次重复暴露于峰值强度140分贝的枪炮声中,可导致噪声性耳聋。160分贝的高强度噪声的一次性暴露就会引起耳鼓膜破裂、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而造成声损伤,致使双耳失听。

在长期职业性噪声暴露中比较多见,但其发展过程是渐进的。最先发生于4000赫兹附近,而后向3000赫兹~6000赫兹扩张,最后向两侧发展并波及语言频段。临床检查可发现耳蜗的螺旋器出现退行性变化,毛细胞退化和消失。

病变开始局限于耳蜗底部,后期波及全耳蜗,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感音系统损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