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3:11:17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699页(560字)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用词。

智慧、智力、才智,与“能”对应。可以辨别是非,肯定正确的东西,否定错误的东西。

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智也。”《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智),非是、是非谓之愚。”考虑问题能恰到好处,见识事物能超过别人,处理事情能懂得合不合理。《国语·周语》:“言智必及事。”韦昭注:“能处事物为智。”《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虑而处物谓之智。”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理》:“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

”《孟子正义·天下之言性也章》:“能知宜不宜,智也。”《尸子·分》:“虑得分曰智。”能认识与掌握事物的规律,且比较客观而全面,不为偏见所蒙蔽。《孟子·万章下》:“始条理者,智之事也。”清戴震《原善上》:“条理得于心,其心渊源而条理,是为智。”《孟子字义疏证下·权》:“不蔽,智也。”《荀子·正名》:“知有所合谓之智。”说话能掌握要领,言谈或沉默均十分恰当。

《管子·宙合》:“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智。”《荀子·子道》:“言要则智。”《荀子·非十二子》:“言而当,知(智)也;默而当,亦知也。”智是在先天“才”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称为才能;智又是在后天活动(包括学习)中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出一定的“力”(力量、效力),所以称为智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