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3:22:2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713页(2009字)

中国自有文字记载至鸦片战争期间心理学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根据社会文化思想发展的特点,可分为五个阶段:(1)心理学思想萌芽时期。从有文字记载至殷商、西周时期。据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思”、“梦”、“魄”等字来看,古人已开始注意到人的灵魂。《尚书》提出“惟人,万物之灵”(《泰誓》)、“兹乃不义,习与性成”(《太甲上》)、“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誓》)等人贵、性习、情欲的重要命题。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提出“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对情的表现形式作了分类。《易经》的阴阳卦象,对人的心情有一定的揭示。

经》对人的心理现象也有诸多描绘。说明古代人类在与自然作斗争的同时,已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现象,以便了解、调整自身,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2)先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春秋战国出现诸侯争战的局面,思想战线上出现“百家争鸣”,形成儒、道、法、墨等不同学派。关于人性的善恶是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不善,道家主张“复归于朴”,墨家主张“素丝”说等。众多思想家在教育心理方面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论语》、荀子的《劝学》、《礼记·学记》堪称含有教育心理思想的专门着作或篇章。法家的法制心理思想、兵家的军事心理思想、医家黄帝内经》的医学心理思想等,涉及心理学的众多应用领域。在心物观、形神观、人贵论、天人论以及知虑、情欲、志意、个性等心理学基本理论和范畴方面都发表了不少见解,为后期提供了宽广的探索领域。(3)汉魏六朝时期的心理学思想。随着秦汉统一走向分裂,思想上也从独尊儒术走向分化和新的融合。《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是秦汉时的重要着作,基本上综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其中即蕴含有不少心理学思想。

汉代的心理学思想主要围绕天人关系与形神关系的争论而展开。董仲舒从天人感应论出发,把形神看成两个本原,并认为各自与天数相副,禀天意而成。

王充则从元气一元论出发,以自然无为的思想,驳斥了“天地故生人”说,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桓谭以烛火喻形神,认为烛尽火灭,形毙神亡。王充也认为:“夫物未死,精神依倚形体”,“已死,形体坏烂,精神散亡”(《论衡·论死》)。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形神关系又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

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以及“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深刻命题,把形神关系的认识提到很高水平。当时另一个争论焦点是才性关系问题,提出了同异离合的四种见解。刘劭的《人物志》总结了这一时期争论的成果,从才与性关系出发,把人才分为十二种类型,提出“八观”等一套鉴别才性的方法。另外,诸葛亮曹操的军事心理思想,《文心雕》的文艺心理思想等,对后世都有影响。(4)唐宋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唐宋是社会走向统一,儒、释、道三教鼎立又互相吸收的时期。

佛教提出的“八识”、“五十一心所”等,对意识领域的细致划分,颇有心理学意义。道家在形、气、神的养生方面含有一定的心理学思想。柳宗元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的思想。

韩愈、李翱提出性三品论和性善情恶说。

宋代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二元命题。程朱理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对性、心、知、欲、情、志等作了细微的辨析,在教育心理上也有不少合理见解。

王安石认为,人性天生无善无恶,后天则可善可恶;智能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关尹子》对形、气、神,心、物、道,心、性、情,意、识、思进行考察,提出“物我交生心”、“心无时无方”的命题。此外,孙思邈在医学心理思想、严羽在文艺心理思想方面都提出了有益的见解。(5)元明清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元代的许衡、吴澄是“和合朱陆”的性理说,既有“得此理而后有形”,又有直求本心即得天理的特点。明代王守仁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把“良知”的能动作用极端夸大。王廷相、罗钦顺、吴廷翰、陈确等批评宋明的道学。如认为“神必藉形气而有,无形气则神灭矣”(王廷相《答柯伯斋造化论》);人的认识必须缘外而起,若不至物,则是空知;天理亦在人欲中见,人欲正当处即是天理。王夫之既肯定“形具而神生”,又主张在功能上有神主形辅的关系;既肯定心理是“交物”、“役气”的产物,又提出有内外交养的思想;还提出性“日生日成”的命题及形、神、物三相遇知觉乃发等,把许多心理观提到辩证的高度。清代颜元、李塨等提出“舍形则无性,舍性则无形”及“知无体,以物为体”等观点。戴震也坚持“有血气,则有心知”,“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孟子字义疏证上·理》)等。此外,刘智的大脑总觉及功能定位,王清任的脑髓说,叶燮的文艺心理思想等都把前人的认识推进一步。

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在其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性方面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为推进人类对自身心理的认识,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