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3:58:2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748页(793字)

亦称“转换语法理论”、“生成语法理论”。

一种新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20世纪50一60年代创立。用符号化和演绎方法描写自然语言生成语法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1)语言基本上不是习得的,而是天赋的。

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加工语言符号的大脑内在机制,随着儿童的发展,这种内在机制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激发,儿童即能自然获得语言。(2)语言是一种结构,设想人有一种天生的“语言获得装置”,称LAD(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成人结构完整的语言材料输入儿童的这一装置,经加工,即输入语言的语法规则,故儿童能在听到少量语言的情况下理解和说出大量合乎语法的新语言。(3)句法有两个层次:一是深层结构,指短语或句中的基本语法关系和语义,决定句子的内涵与意义,属语法的基础部分和语言能力;二是表层结构,指人直接感知的言语,即句子表面的字词组织方式和叙述顺序,属语音或音位学成分。(4)语言生成的基本方式是转换。

转换规则主要包括替换、省略、添加和换位。最初以为转换规则无所不能,后认为转换规则只能用于连接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深层结构经转换形成表层结构,如主动与被动、陈述与疑问、并列关系等。

亦可把感知的表层结构转换成深层结构,以理解句子的意义(该理论框架如下图所示)。该理论在西方引起语言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不仅对哲学、计算机语言、逻辑、教育、通讯等产生广泛影响,且推动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产生。

它抨击行为主义完全否定遗传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促进由对语言外显行为的探索转向研究其内在心理机制,并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及人具有先天能力的观点、认知活动具有新颖性和生成性的观点等给予具体支持;但无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贬低社会环境和教育在语言获得中的决定作用,陷入先验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