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训练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4:18:4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762页(863字)

一译“自律训练”、“自我训练”、“自主训练”、“自发训练”。

一种放松训练方法。通过自我控制使自身产生某种生理变化的训练。

德国神经科医师J.H.舒尔茨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初用于精神病患者放松治疗,后广泛应用于运动竞赛,以消除运动员临场过度紧张的心理。

具体分为六种:(1)肢体沉重训练,即使肢体产生沉重感,从而使唤醒程度下降;(2)呼吸训练;(3)上腹部发暖训练;(4)前额发凉训练;(5)肢体发暖训练;(6)心率训练。其中应用较多的是肢体发暖训练,而肢体发暖训练中,最常用的是手或手指发暖训练。该训练会影响体内生理变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若被试重复说“我的右手是温暖的”,“我的右臂是沉重的”,则手的温度和前臂的肌张力会发生相应变化。国内研究表明,被试想象一股气流流向手指,可使手指温度升高,最高达14摄氏度。

与生物反馈训练的区别是不使用反馈信号,主要靠自身的“意念”使体内产生生理变化。J.H.舒尔茨结合印度瑜伽松弛练习及临床应用经验撰写《自生练习》(1932),系统介绍了自生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1958年以后,他又出版《放松训练与高水平运动成绩》一书,介绍了利用自主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经验。

从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将这一训练方法应用于体育运动。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体育运动及临床领域。训练要求:(1)创设自生训练环境。排除外界刺激干扰,相对隔离,坐或卧于幽静室内,控制物理生活环境,并闭目沉静,以创造内部静态的心理环境。

(2)形体松弛训练。依据瑜伽术及气功松弛功法进行形体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的松弛训练,以减缓呼吸频率、心率和血压等生理指标,使身心能量低耗。

(3)松弛言语暗示。运用自我暗示语言,内导身心松弛入静进入催眠状态。

(4)检验训练效果。自生训练的成功运用一般可达到下列效果:肢体有沉重感、松弛感、温暖感,呼吸频次减缓,心跳变慢,胸腹部有温暖感,额部有清凉感等;注意集中,思路清晰,内外感知敏化,记忆力增强,情绪稳悦,言行自控力增强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