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发展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4:37:5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774页(646字)

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方面。

儿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不变性和连续性以及儿童与某一群体及其成员之间共有的连带感、价值观、目标追求、思想等逐渐形成的过程。1岁以前的儿童处于自己与他人未分化的状态,通过吸乳活动,逐步建立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到1岁左右,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分,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逐渐产生“我是谁”、“我在做什么”的自我意识,出现最早的自我同一性。幼儿阶段,儿童总是以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形象作为模仿对象,通过自居作用形成各种同一性,建立适当的性别角色,在游戏中既可超越空间、时间和现实的自我疆界,又能与现实保持一致,意识到自己是游戏活动的主体。

学龄初期,自我意识范围的扩大和发展,使儿童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能从人格的本质特点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确认性别不会随姓名、衣着、行为的变化而更改。在少年和青年初期,儿童主要的任务是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若儿童的自我同一性按照社会要求和准则去发展,他们就会受到赞许和奖赏,体验到勤奋感、主动感、信任感和自主感,最终形成青春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若违反社会要求与准则,他们就会遭受批评或谴责,形成自卑感、反抗乃至敌对情绪,影响人格健全而正常的发展,最终导致青春期的同一性危机。在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看来,作为青少年期重要阶段的青春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该阶段要解决的任务就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或自我意识和自我角色,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