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刺激学习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0:44:3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160页(439字)

认为学习是一种刺激与另一种刺激形成联合过程的假设。

典型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条件作用的结果是形成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之间的联合。与刺激替代假设有所不同,认为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联合,并非由共同的或重叠的大脑皮质区域神经活动密码代表,而是各有各自的神经活动区域,两者之间只有连接的形成。如动物经过训练,知觉到了条件刺激能激活代表这一刺激的记忆成分,这些成分的激活又激活了与之有连接的成分,即代表非条件刺激的皮质区神经活动。后者的兴奋也直接引起非条件反应。从这样的解释看,条件刺激引起的所谓非条件反应,与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应可能十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两种反应的相似性,是基于它们都是从非条件刺激那里来的,不同之处可能由两种因素产生:(1)条件刺激本身会引起某些别的反应,改变条件反应的样式;(2)条件刺激通过激活连接的非条件刺激代表区产生的反应,在性质和数量上都可能不同于由非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参见“刺激替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