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42:3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272页(517字)

内耳中主管听觉的装置。

因形似盘旋的蜗而得名。在人类,围绕一中轴盘旋2%转,从底部到顶端高约5毫米。其蜗管全长约35毫米。盘绕的耳蜗结构复杂,常被形容为迷路,由骨质迷路的外壳与内部相应的膜迷路相嵌而成。

骨迷路的直径向耳蜗的顶端逐渐变窄,膜迷路的直径随长度的变化是底部最窄,顶端最宽。膜迷路实际上被分割成5个空间:瑞氏膜与基底膜之间的空间叫中阶,中阶或瑞氏膜上方的空间叫前庭阶,中阶或基底膜下方的空间叫鼓阶。前庭阶和鼓阶中的液体叫外淋巴液,通过顶端的蜗孔相通。中阶(也叫耳蜗管或耳蜗间隔)在横切面上近似三角形,其中的液体叫内淋巴液。真正感受声音刺激的感受细胞——位于中阶内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毛细胞的顶端有游离的纤毛与其上的盖膜相接触。前庭阶底端的开口叫卵圆窗,内嵌镫骨底板;鼓阶的底端是圆窗,被圆窗膜覆盖。声波振动鼓膜时,牵动镫骨底板。

内外推动,使前庭阶和鼓阶内的外淋巴液相应波动,使基底膜和位于其上的柯蒂氏器也发生相应的振动。由于来自螺旋神经节的听神经纤维与感受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基底膜的机械振动转换成神经的电脉冲,沿着听神经通路传导至相应的脑中枢,形成听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