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315页(902字)
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一系列畸变的心理因素的有机的、相对稳定的组合。
中国学者提出。可按不同标准分类。按有无犯罪动机,可分为故意的和过失的犯罪心理结构;按其稳固程度,可分为惯犯、累犯和初犯、偶犯的犯罪心理结构;按组成要素的状况,可分为完全的和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按发动犯罪行为的动力,可分为需要型和情绪型的犯罪心理结构;按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可分为典型的和非典型的犯罪心理结构。
由若干要素构成(如图1):以强烈、畸变的需要结构为核心,以反社会意识为支撑,以不良习惯为基础,并与自身的智能条件相适应,反映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在形成犯罪动机,发生犯罪行为时,又与其歪曲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上述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典型的犯罪心理结构的机能分析模式如图2。该图显示,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机能系统,可分解为动力结构、调节结构、特征结构三个亚结构体和呈弥散状态的心理状态。
上述亚结构和心理状态大都处于意识层,亦有一部分处于无意识层,它们对发动犯罪行为起不同作用。犯罪心理结构在形成和支配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历经三个阶段的形态变化:(1)犯罪行为发生前的潜在状态。
此时的犯罪心理结构处于不稳定、不完全的萌芽期,虽已具备有序结构的雏形,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之间进行了初步整合,但尚处于由非系统性向系统性、由犯罪意向向犯罪动机和犯罪决意过渡阶段。(2)犯罪行为发生时的恶变和整合形态。
受外界诱因、信息的影响,主体处于潜在状态的不良心理因素迅速整合,形成“合力”结构,产生犯罪动机和决意,外化为犯罪行为。(3)犯罪行为发生后的衰减形态。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欲求得到满足,离开了特定的犯罪情境,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随之消失,原先呈恶变状态的犯罪心理结构开始衰落,其功能削弱、减退。但因增加了犯罪活动的体验,犯罪心理得到强化,为再次恶变准备了更充分的条件。
图1 一般犯罪心理结构要素构成模式
图2 一般犯罪心理结构机能分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