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寻求特质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0:49:5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385页(787字)

一种寻求和探索新奇环境刺激的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朱克曼1979年最先提出。具此特质者普遍有追求变化、新异和复杂刺激的需求,以维持一种最佳的刺激唤醒水平。

尼亚里的研究表明,具此特质者具有热情、游戏、愉娱、冒险、幻想、勇敢、幸运、顽皮等特点。

感觉寻求者愿冒生理或社会危险,通过情绪刺激、药物滥用以及跳伞、徒手攀登、潜水等体育追求各种感觉。此特质最先在感觉剥夺实验中被观察到。实验中,感觉寻求高的被试因无法容忍外部刺激极少的感觉剥夺环境而比感觉寻求低的被试更易中途退出实验。

朱克曼等(1980)认为,此特质有彼此相关的心理和生理指标,心理指标常用感觉寻求量表测量,生理指标则通过定向反射的诱发电位测量。心理和生理的结果应当一致,才能满足特质的五个标准:(1)感觉寻求的心理和生理测量结果可信。感觉寻求的个体差异在跨时间和跨情境中依然存在。

(2)感觉寻求受遗传影响很大。若个体间(包括双胞胎)感觉寻求的心理测量相似,则其感觉寻求的生理测量亦相似。(3)人与动物的感觉寻求行为具有相似性。

高感觉寻求的动物和人均表现出相似的身心特征,即倾向于冒险、探索和社会支配。(4)感觉寻求与不同类型的行为失调间有一致性。过极和反习俗的行为失调者(如躁狂症、社会病态人格),其感觉寻求较高,而退缩、胆怯的行为失调者(如紧张性精神分裂症和恐怖症),其感觉寻求颇低。(5)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其感觉寻求的心理、生理测量结果彼此一致。

当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生理差异出现时,其心理差异亦随之出现。朱克曼等人的研究表明,感觉寻求满足上述五项标准,即可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相关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期之前,感觉寻求随年龄增长而增强,20岁以后开始下降;性别差异上,男性普遍高于女性;文化背景差异上,西方国家高于东方国家。该特质与外倾相关,均表现为易冲动、反社会、不顺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