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主义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0:52:07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387页(433字)

亦称“主情主义”、“前浪漫主义”。

近代西方文艺流派。18世纪中后期,起源于英国,流传至法、德、俄。

代表作家斯特恩,他的两部着名小说《特利斯项狄》和《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都以极其奇怪的结构,极其琐屑的情节写成。随后,扩展到欧洲各国,像卢梭的《新爱洛绮丝》、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体现了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英国的汤姆生、杨格,俄国的卡拉姆辛等属这一流派。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是英国产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得到一定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势力加剧反扑的产物。随着资产阶级的不断发展,感伤主义渐渐被浪漫主义代替。感伤主义推崇感情,忽略理智,主张以情感来约束和代替理性,着重于描写软弱的中小资产阶级的内心活动,抒发其个人情感,表现其个性、精神面貌及其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是对贵族阶级冷酷的理性主义和僵死的古典主义的反抗。

其形式以记事小说为主,多用第一人称,采用日记、自传、书信、游记等体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