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电影心理理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1:07:29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400页(495字)

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艺术的理论。

认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特征是在意识中显现的整体性,即“整体先于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的《电影剧:心理学研究》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奠基人韦特海默的《运动视觉的实验研究》,根据格式塔“整体构成”原理研究了电影观众的心理过程问题。

认为电影不仅产生于观众的生理机制——视觉暂留现象,而且依赖观众的知觉联想、记忆、想象,以及把各个画面构成整体图像的心理过程。观众对电影刺激图式的接受,需要借助想象力参与,才能在自己的心目中获得一种完形,电影欣赏才得以实现。阿恩海姆认为“物理——生理——心理”之间的异质同构作用是电影审美活动赖以发生、审美经验赖以形成的基础。他提出“部分幻觉”论来说明电影形象的心理学依据,认为艺术形象虽然不完全酷似现实,但“部分幻觉”使得现实形象和电影形象之间的差别可以“容忍”。电影只要再现现实的最需要部分,观众就可以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法国电影学家让·米特在《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中,继承并发展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电影理论,在研究电影剪辑、镜头、音乐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