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使用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1:18:52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414页(651字)

动物把外界物体用作身体功能的延伸,以达到就近功利性目标的一种行为。

与把弄物体的行为不同,后者不是动物自己身体的功能延伸。工具使用伴随进化而来。在有些动物身上,是高度专门化了的,与本能一样,是长期适应特殊生态情境的结果。有些形式似乎更具适应性,甚至可以说带有一定程度的智慧性质。

如加拉帕戈斯的啄木鸟,口中衔一根仙人掌的刺或小木棍,去探查树皮缝隙中的昆虫,还能挑选适合这种作业的仙人掌刺或木棍,并把它们弄成合适的长度。研究发现,这种啄木鸟的这种能力是幼时习得的。

另一种研究得较多的工具使用的例子是海水獭对石头的使用。海水獭是已知将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唯一一种非灵长类哺乳动物。

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不同学科有不同角度。习性学家将之作为灵长类动物自然行为的一部分。心理学家将之作为问题解决和智力的例子来研究。人类学家对之特别有兴趣,因为它能为早期人类及其祖先的工具使用提供启发性思路。

野外常可见到子、类人猿在摄食或攻击性场合使用工具,如用棍子获取食物,用石击开果实外壳,用树叶或水清洗食物。尤其是类人猿,使用棍棒可谓形形色色:挖掘可食性根类,撬开盛有香蕉的盒子,伸入蚁穴“钓”出白蚁,伸入蜂巢粘蜜汁。野生黑猩猩还会将树叶揉搓后,作为海绵状物伸入树洞吸足水分,再拿出来吸食。在攻击场合,许多灵长类动物会使用水果或棍棒去袭击别的动物。

一般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如第一次用棍子袭击别的动物而使之退缩了,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有些是通过尝试错误习得的,有的可通过模仿习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