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守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5:34:58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638页(375字)

中国古代养心的基本要求之一。

使精神固守于内而不散失耗损。《黄帝内经》提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认为精神是人的生命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所以必须清静养神,才能身心健康。古代不少哲学家即持此种主张。

如老庄道家认为,七情六欲都是戕害身心之物,若不加以克制,就会“动之于死地”。《淮南子》云:“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惊怖为狂,忧悲多恚”,节制情感,就会“五脏宁,思虑平,筋力劲强,耳目聪明”,“其魂不躁,其神不娆”。

《内经》认为情志活动过度,是损害身心健康、导致产生疾病的内因,“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为了预防疾病,就必须调理情志,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健康。历代医学家几乎都把《内经》的这一主张奉之为圭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