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736页(721字)
个人追求的自认为有价值并需经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具有激发个体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作用,是个体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动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少年期的主要特点:(1)具体形象性。常体现在某个具体形象上,理想人物有时是他直接接触到的,为他所敬仰的人,有时是小说中的英雄人物。
(2)不完全定型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情境性很大,容易变化,不很稳定。
他们什么事都想做,见异思迁,“少年多志”。(3)模仿性。
对理想中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这种模仿往往带有表面的性质,甚至可能出现单纯地喜爱某些不良的人格特质,如把粗鲁当成勇敢。部分少年可能因不良生活的影响,缺乏崇高的理想,兴趣趋于低级、庸俗,需要教师与家长合作,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青年期个体已具有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主要特点:(1)具有概括的形象。能把他理想的人物的特点加以分析,综合成一个概括形象,并体现着由他认为理想的人物的本质点组成的主要人格类型。
这些概括形象,常常成为他们选择未来道路的方向。(2)具有初步的现实性。逐步学会把未来的理想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学习、劳动和生产联系起来,但又容易脱离现实,好高骛远。(3)逐渐趋于稳定。
随着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青年学生逐渐能结合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条件形成比较稳定、专一的理想,不像少年时代朝三暮四。但因家庭和其他原因的影响,部分青年“鼠目寸光”、“营私为志”。
部分青年虽有崇高的理想,但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经不住考验。教育者的责任不仅要启发青年有远大的理想,而且要帮助他们养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