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6:14:22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741页(643字)

①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与“利己主义”相对。满足他人利益,无私奉献自己的价值定向系统。源于拉丁语alter。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最先提出。

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视利人重于利己;牺牲自己,利于他人。其思想核心不以实用主义为定向,不以得到实际奖赏为前提,是一种无自利之心,为他人服务的思想。

②投射性自我防御机制。极力控制自己的需要或行为而满足他人的愿望,表现出利他的生活态度。A.弗洛伊德提出,并认为这种投射方式在正常情况下可视为满足他人而对自身的本能冲动的一种“利他主义的降服”,旨在通过满足他人达到间接地满足自己愿望的目的。

如自己很想晋级,但碍于面子而极力为他人的晋级努力。

在神经症患者身上,则表现为一种病态的防御机制。③比较心理学术语。

动物个体不惜牺牲自己、护卫其他个体的行为。最常见、最熟悉的是双亲,特别是母亲对其子代的护育。

亲代的照料肯定增加子代存活的机会,在许多情况下若无亲代的照料,其子代可能一个也活不成。

同样明显的是照料子代,亲代会缩短寿命,有幼仔的母亲在反抗捕猎者时常不惜牺牲自己。

达尔文主义认为,因亲代照料而得以生存的子代,往往有继承亲代照料自己幼仔的倾向。个体水平上的利他主义在基因水平上表现为“自私”,即实际上增加了其基因存在的频率。

个体的自私和亲代的利他主义之间最适度的平衡,取决于该物种的生态环境。社会性动物的利他主义规模空前,如白蚁、蜜蜂、蚂蚁等。

利他主义有时是互惠性的,表现为共生,如你给我的背搔痒,我也给你的背搔痒。

上一篇:隶属动机 下一篇:连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