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化思维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7:00:57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871页(350字)

把动物的活动和自然现象视为与人一样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活动结果的思维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认为前文化时期人的思维主要受拟人论支配。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实际知识和技术不确定,带有宗教色彩。

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动即表现出这种思维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思维方法的力量渐弱,主要表现在科学与宗教的论战中。

在心理学中,为行为主义所广泛接受,试图以科学来解释人与动物的活动,50年代后受到心理学界的批评。对该思维方式的形成及其表现,有三种重要观点:(1)皮亚杰发现儿童思维有拟人化倾向;(2)精神分析认为,思维歪曲的变态行为常表现出拟人化的心理投射现象;(3)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认为,人在不确定状态下,较容易从拟人化层面去判断、分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