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7:09:4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895页(430字)

高强度或长时间持续活动引起的工作能力下降的状态。

人体的一种自然性防护反应。在此种反应状态下,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兴奋性降低,暂时丧失或部分丧失继续工作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预防因活动过度造成的人体损伤。

其产生与生理和心理活动强度、环境条件、工作责任、工作单调性和情绪变化等有关。按活动性质的差异,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其程度可通过多种指标测定和评价。常用的指标有工作绩效(产量、质量或操作错误率)、主观疲劳感觉、生理变化(能耗率、呼吸率、心率、皮电反应、脑诱发电位、肌电图、瞳孔尺寸、肌肉或血液乳酸含量、尿蛋白含量等)、闪光融合频率、反应时、皮肤敏感距离和膝跳反射阈限等。

通过休息可消除或减轻,但休息时间的长短以及休息与工作时间的配置,应科学规定。还可采用下述措施加以防止:(1)保证足够睡眠;(2)设计良好的作业环境;(3)变换工作姿势;(4)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进行;(5)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适应水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