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激活理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7:31:2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946页(538字)

亦称“情绪唤起理论”。

情绪理论的一种。林德斯勒基于脑电图、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的关系1951年提出,1970年修定。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不同程度的激活或唤醒状态产生的,强烈的情绪由高唤醒产生,温和的情绪由低唤醒产生。不同程度的唤醒(从兴奋、注意警戒到松懈觉醒、瞌睡、轻睡、熟睡、昏迷和死亡)是网状结构系统激活大脑皮层的结果,而边缘系统则控制着情绪的表现、情绪行为。情绪的激活状态表现在思考、担忧、焦虑等皮层激活,皮层、间脑和脑干激活引起的出汗、流泪等内脏反应,以及躯体运动激活引起的面部表情、肌肉紧张等。其实验依据为脑电图研究结果:(1)在情绪状态下,脑电图表现出同步作用,即α波阻抑或激活,产生高频低幅快波;(2)脑电图激动型可用电刺激向前伸展至间脑底部的脑干网状结构予以再生,其影响投射到脑和脑皮层;(3)破坏间脑底部,出现淡漠、无感觉、昏睡、僵直性昏厥、肌肉运动减退等行为;(4)在间脑底部重叠激活的脑电图机制是情绪表现的客观生理机制。

该理论强调大脑皮层网状结构系统在情绪中的作用,认为从外周感官和内脏组织传来的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的旁支进入脑干的网状结构系统,在下丘脑被整合或扩散,使间脑觉醒中枢兴奋,从而激活大脑皮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