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压力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7:41:1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972页(679字)

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与影响力。

直接影响群体成员的一致性程度与群体效力的发挥,有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以及群体的团结与发展,但也可能限制成员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与权威命令不同,不是自上而下以强制的方式改变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平行的影响,体现为舆论等,使群体成员难以违抗。

可分为两种类型:(1)信息压力。每个人都通过别人获得客观外界的信息,通常宁可怀疑自己的感知与判断能力,而愿意相信众人的意见。(2)规范压力。所有群体都有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范,不允许成员违反。个人承受群体压力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主动的,即已将群体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观点与行为方式;二是被动的,个人由于怕孤立、受谴责而被迫从众。其对个人产生影响可分为四个阶段:(1)合理辩论阶段,群体成员发表意见,逐渐分为多数派、少数派;(2)劝解说服阶段;(3)攻击阶段;(4)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每进一个阶段,压力更加增大。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用“游动错觉”实验证明群体压力的存在。

后来阿希用线段做的关于从众的实验一直被认为是经典性的。但这些实验后来受到一些心理学家的批评。

其原因有:(1)它们使用的都是无意义材料,对这些材料是否表现出从众,与被试并无切身利益关系,不会引起被试在选择中的心理冲突;(2)实验者对被试及自己同谋的人格(是否容易顺从)不了解。也有心理学家认为阿希提出的行为模式过于简单(只有顺从或不顺从),只会在实验性群体中出现。

在具有社会价值的群体共同活动中,会出现集体主义自决,即集体中对个人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群体压力,而是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