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978页(1170字)
西方心理学流派。
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和自我实现为主题。既反对行为主义用机械的环境决定论来解释人类行为的本质,又反对精神分析过分关注人的生物本能的还原论思想。
号称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迅速发展。针对美国后工业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社会下人性异化,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自我选择的产物,以及对传统非人化心理学的否定,对人道主义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人类潜能运动的发展,对现代整体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等学科的吸纳,并受现象学、存在主义、东方哲学思想尤其是道教和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主要创建者为马斯洛、罗杰斯、R.R.梅和布根塔尔。
其产生和发展分四个时期:(1)20世纪40年代末为萌芽时期。以对行为主义的不满和开始探讨一些“不合传统”的主题为标志。(2)50年代为兴起时期。以马斯洛《动机与人格》(1954)的出版、人本主义研究会的建立(1956)、《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的内部创办(1958)等为主要标志。(3)60年代建立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出版《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1961),布根塔尔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人本主义心理学:一个新的突破》(196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建立(1963),后更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会(1969)。(4)70年代为发展时期。
1971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国际会议在荷兰召开,并被接纳为美国心理学会第32分会,超个体心理学兴起。其主要特点:(1)在研究对象上,反对以动物与幼儿的简单行为或患者为对象,强调研究人,主要是健康的、整体的、出类拔萃的人。(2)在研究内容上,专门研究人的高级的整合的动力心理,如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更富有人生意义的根本问题。
(3)在研究方法上,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而不以方法为中心,重视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强调采用整体分析和现象学方法。其基本理论:(1)以人性本善论为基本的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支柱。认为人性的内核是人的基本需要或似本能(潜能),坚信人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至少是中性的,恶是环境影响造成的。
(2)以需要层次论作为其需要理论和动机理论。(3)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犯罪防治和心理治疗等有重要价值。
这一理论促使行为主义重新思考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强化了认知心理学突出意义问题的探讨,推动新精神分析加强个体主观体验和自我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流行于南美、欧洲一些国家。但过分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个人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及主观经验范式的重要性,忽视宏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性意义,以及社会发展和社会实现对自我实现的决定性作用,缺乏实证性检验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