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运动

书籍:教育大辞典第11卷外国教育史 更新时间:2018-09-13 10:47:4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大辞典第11卷外国教育史》第144页(1029字)

亦称“新学校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以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发展儿童自由个性与活动能力为特征。1889年,英国人雷迪始创阿伯茨霍尔姆新学校,提出办校宗旨是将上层社会儿童培养成智力、能力、体力、手工技巧和敏捷性均得到发展的完美新人,新学校须是一个真实的、实际的,儿童能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小世界,教学工作须与实际生活结合,智慧的发展须与体力发展结合。

1898年,法国的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在法国开办罗什学校,学校充满快乐、自由的空气,有工场的作业,突破法国浓厚的古典教育传统。同年,德国人利茨开办新学校,称农村寄宿学校。1899年,瑞士教育家菲利耶尔创办克拉里塞克新学校。1910年,比利时亦开办同类学校。因新学校遍布欧洲各国,遂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1912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学校事务局,作为各国新学校互相联络的中心。至1931年,加入这一组织的新学校有100余所。1914年,新学校传入美国。1915年,菲利耶尔撰文总结新学校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原则,共30条,包括学校应有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与设备,注重学生生活、学习的自治制度,设置发展学生双手能力的手工劳动课程,注重体育,培养学生智力并发展儿童内心道德,等等,形成新教育理论体系的始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教育运动进一步发展。1921年法国的加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或译“新教育协会”、“新教育联盟”),出版《新时代》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2年正式颁布联谊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七项原则,即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尊重儿童个性发展;使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鼓励儿童自治;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与民族,保持个人尊严等。这七项原则实际上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

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还有:瑞典的爱伦·凯、比利时的德克罗利、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新教育思想传到美国后,因与美国当时方兴未艾的进步主义教育宗旨基本相通,便与之结合,形成与旧式传统教育对抗的更大的发展趋势。同时,新教育协会的章程、宗旨亦随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修订。1932年,协会章程中突出通过教育改良社会的要求,提出教育应使儿童领会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1942年,协会通过《儿童宪章》,突出所有各阶层儿童均应有权平等享受义务教育,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