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礼禘祫志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吉林大学出版社《四库大辞典上》第313页(909字)
一卷。
汉郑玄(详见《周礼郑氏音》)撰,清马国翰辑。是书以周礼在鲁,因依《春秋》经传所书禘祫事互相参校,以其所书,推其所不书,犹后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意。
其言曰:“儒者之说禘祫也,通俗不同,学者竞传其闻,是用讻讻争论,从数百年来矣。窃念《春秋》者书天子诸侯中失之事,得礼则善,违礼则讥,可以发起是非,故据而述焉。
从其禘祫之先后,考其疏数之由,而粗记注矣。”此即作书之本旨。全文已佚,今就所辑者言之,如“太王王季以上迁主节,此以鲁礼推天子禘法,从刘向《五经通义》“祫者取未迁庙主合食太祖,禘则取已迁庙主合食”(《太平御览》五百二十八引)而小变其说;鲁庄公以其三十二年节,亦以鲁礼推天子禘法。于此唐人赵匡进行了批评,谓“禘非时祭之名,《礼记》诸篇皆约《春秋》为之,见《春秋》禘于庄公,遂以为时祭,见《春秋》惟两度书禘,一春一夏,或谓之春祭,或谓之夏祭,各自着书,不相符会。郑玄不达其意,故注《郊特牲》云禘当为礿,《祭义》与《郊特牲》同,郑遂不注。”(陆淳《春秋纂例》卷二引)。
宋人林之奇、胡寅、朱熹、杨复皆从赵说。清人中,黄以周《馈食礼通故》斥杨复说;孙诒让《周礼大宗伯》正义列举唐以前说,约二十一家与郑义异者,亦无一家足以相难;胡培翚《禘祫问答》则云:“《春秋》经传书禘年分本无定程,郑氏错综其文,牵合附会,作《禘祫志》,踳驳难通”;崔述《经传禘礼通考》,对郑说也作了批判。
近代人胡玉缙则竭力维护郑说。是问题聚讼数千年而不得绝,关键在于材料不足,崔述《经传禘祫通考》几网罗历代之说,虽能揭郑氏之非,然终不得一善解。
今人彭林在甲骨金文材料基础上作成《周代禘祭平议》,其结语曰:“周代禘祭是从殷代禘祭发展而来,但致祭的对象不再象殷代那样泛杂,而是专一于先祖父考。禘的方式有犆禘与禘祫两种,前者为对某一庙主的祭祀,禘于群庙;后者指对集合的庙主的祭祀,禘于太庙。禘既非行于春、夏的时祭,亦非三年、五年一行的殷祭,而是一种不定时的祭祀。禘祭不是天子的专利,各国诸侯及贵族都可行之。孔子不欲观鲁禘,并非以禘为僭礼,当是怒其不庄不敬。”此可谓对数千年来争论的总结。
是书有玉函山房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