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通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吉林大学出版社《四库大辞典上》第746页(1025字)
十二卷。
明张自烈(1564-1650)撰。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宜春(今属江西)人。
崇祯末为南京国子监生,入清累征不就,晚年卜居庐山。
博学洽闻,着作尚有《四书大全辨》、《诸家辨》、《古今文辨》等十余种,今皆存于世。
《正字通》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其体例与梅膺祚《字汇》相同,共十二卷,分二百一十四部,部首次序与每部之内诸字的次序均按笔画多少排列。张氏此作意在补正《字汇》,所以较为详博,编排与注释均有改进:(1)《字汇》按分部分画原则,把一个字的古、籀、讹、俗各排在所属各部;《正字通》虽亦分见各部,但在本字之下还分别注明名个异体,如“叟”字下列有“”、“”、“”等。
(2)《字汇》各部所收的联绵字如“鹦鹉”、“蟋蟀”之类多前后两见,注释重复;《正字通》则只在第一字下解释,如“狻猊”只在“狻”下所释,“猊”字下注音切,谓“见前‘狻’注”。(3)《字汇》给字作的注音很乱,往往同一个音还要注上诸家的几个切语,往往广注叶音,使读者无所是从;《正字通》一音只注一个切语,对叶音也有所删减。
(4)《正字通》扩大了采注书籍的范围,增加了佛道两教和医药、方伎等书中的文字,考据征引亦较《字汇》丰富。至于所收字数,二书均为三万三千字左右。《正字通》的缺点是:有一字重见于两部的,如“垔”字既入“西”部又入“土”部,“罴”字既入“网”部乂入“火”部。引证有的不具书名,如“一部”的’一”字注引《礼运》、《乐记》不具书名《礼记》;有的不具篇名,如“人”部“偲”字注引《诗·齐风》不具篇名。
《正字通》曾通行一时,人人奉为兔园册,至清徐文靖作《正字通略记》、胡宗绪作《正字通芟误》,是见其影响之大,因而成为《康熙字典》的主要蓝本。《正字通》旧本或题“国朝廖文英撰”或题“张自烈廖文英同撰”。
廖文英(生卒年不详)字百子,连州(今广东连县)人,康熙时官南康知府。
《四库提要》云:“考钮琇《觚剩·粤觚》下篇,载此书本自烈作,文英以金购得之,因掩为己有,叙其始末甚详。然其前列国书(满文)十二字母,则自烈之时所未有,殆文英续加也。裘君宏《妙贯堂余谈》又称文英殁后,其子售版于连帅刘炳,有海幢寺僧阿字知本为自烈书,为炳言之,炳乃改刻自烈之名。
诸本互异,盖以此也。”现在通行的《正字通》是康熙时秀水王氏芥子园重刻本,卷首有康熙九年(1670)的张贞生序和康熙十年(1671)的黎元宽序。《四库提要》据通行本着录于《存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