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元音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吉林大学出版社《四库大辞典上》第779页(1400字)
二卷。
清初樊腾凤撰。樊氏字凌虚,尧山(今河北唐山县)人。《唐山县志》谓樊氏“嗜学,不屑时艺,精易数,占休咎验如桴鼓。时当明季,四海鼎沸,凤夙有拨乱反正志,然静验己运,难以有为,遂闭户潜修,留心韵学”,“《元音》外所着犹有他书,惜后人力微,俱归散佚”。
《五方元音》由樊氏同邑太学生魏大来参订。据赵荫棠考证书成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之间。
这部书是删并兰茂的《韵略易通》而成,它将韵部并为十二,并且用天地动物名称作为标目,所分十二韵部是:一天、二人、三龙、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驼、九蛇、十马、十一豺、十二地。这个系统是将《韵略易通》的“山寒”、“端桓”、“先全”合为“天”韵,大约读〔an〕。
“真文”改称“人”韵,大约读〔en〕。
收〔-m〕尾的“侵寻”“缄咸”“廉纤”韵字也分别归入“天”、“人”韵。“江阳”改称“羊”韵,大约读〔ag〕。“东洪”“庚晴”合为“龙”韵,大约读〔ug〕和〔eg〕。
“幽楼”改为“牛”韵,大约读〔ou〕。“萧豪”改为“獒”韵,大约读〔au〕。
“呼模”改为“虎”韵,大约读〔u〕。
“戈何”为“驼”,读〔o〕。“遮蛇”为“蛇”,读〔ε〕。“家麻”为“马”,读〔a〕。“皆来”为“豺”,读〔ai〕。“支辞”、“西微”、“居鱼”合为“地”韵,读〔i〕、〔y〕、〔ei〕、〔〕、〔〕。
樊氏说:“一元有十二会,一运有十二世,一岁有十二月,一月有十二时,日月一年有十二会,黄钟一年有十二律,韵亦十二,出于自然,增之不可,减之不可,谓非天地之元音亦不可。”他认为十二韵应十二律,声气自然,循环无端,合理数相通之义。这完全是一种附会。为了凑成十二之数,他居然把“西微”、“居鱼”合为一韵,使一个韵部包括五个韵母,这是很不合理的。
但“东洪”与“庚青”相并,“先全”与“山寒”相并,收〔-m〕尾各韵并入收〔-n〕尾各韵等则反映了语音的发展变化。《五方元音》把声母并为二十个:梆p、匏p’、木m、风f;斗t、土t‘、鸟n、雷l;竹t、虫t、石、日;剪ts、鹊ts‘、丝s、云j;金k、桥k‘、火x、蛙o。兰茂书中的“无”母尚读〔v〕,这个音清初已变为零声母。按理“无”“一”相并,应有十九个声母,但樊氏为凑足二十之数,遂把兰氏的“一”母分为“云”“蛙”两母,实际上只有十九母。
《五方元音》保留入声和入声韵。声调分上平(阴平)、下平(阳平)、上、去、入五类。
入声韵改配阴声韵,虎、驼、蛇、马、豺、地六个阴声韵配入声,故入声韵亦有六部。入声韵改配阴声,说明入声韵尾已经脱落,可能仅保留促调。樊氏在所分十二韵之前各附一个韵图,概括各韵部所列音切。内容与韵书完全相合。一图之内,横列二十声母,纵分四个部分,分列四呼。一呼之内,再分列阴平、阳平、上、去、入五个声调。
韵图所列的字,就是韵书中各小韵的首字。这些韵图是韵书列字的纲领。
樊氏原本今已不易见到,流传较广的是年希尧的修订本。年氏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将樊书加以修订,“增者什之五,删者十之一,仍其名曰《五方元音》”(年氏自序)。年氏的改订主要是加字增注,语音系统基本未变。年氏改订本《五方元音》有同治五年(1866年)五云楼刊本、文玉堂刊本、光绪九年(1883年)校经山房刊本、光绪十年(1884年)重刊本、上海广益本等。
另有清赵培梓改订本《剔弊广增分韵五方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