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文学卷》第173页(1099字)
丛书。
清乾隆(弘历)敕纂。三千五百〇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七卷。弘历(1711-1799)数诏各省访书呈送京师,于三十八年始设“四库全书馆”编辑此书。任刘统勋、于敏中等十六人为总裁,十四人为副总裁。
下设总阅处,置二十二馆臣。又设总纂处五十三人,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设局誊抄,任官督促监造,参其事者,凡四千四百〇三人。包括当时名儒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王念孙、任大椿、俞大猷、翁方纲、朱筠、姚鼐、卢文弨等三百七十余人。
编选书目,辑补残佚,校勘文字,订正讹误,删却“邪佞不雅”之言,改正有辱清廷之语,抽毁有反满思想之作。厘订篇第卷次,辨明时代作者,版本流传,撰写提要。历时十年,至四十七年(1781),综编抄录一部,凡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万六千〇七十八册,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又六十六子目,每书首冠提要一篇。
其书来源包括内府和翰林院所藏之书,各省采进与私家呈献之书,当时社会通行之书,清代历朝及专为《四库》赶修之官书。基本包括先秦至清初重要文献典籍,尤详于元以前,于明为数最多。
当时四库按传统四部法分收,文学从属政教,未有现代学科之独立性,故丰富的文学典籍散见于四部,如诗经收入经部;大量历史散文、传记,编入正史;小说归于子部;其它大量杂记、笔记亦分别在子部史部;唯集部收有总集、别集、诗文集、词集、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等,比较集中,但总集、文集中杂有奏议政论、策表等,不尽属文学性文章。虽然如此,仍属收有文学典籍较大的丛书。
此书编成后,相继抄成正本七部,分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行宫文津阁,以上称“北四阁”;江苏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浙江杭州圣因寺文澜阁,以上称“南三阁”等七处,另抄副本一部,藏翰林院。凡八部,各部卷册、种数及内容略有差异。
前此于乾隆四十三、四十五年抄成《四库全书荟要》二部,分藏于宫内摛藻堂和京郊长春园内味腴书居,乾隆年代,集中人力和财力,编成此书,于古籍整理方法、校勘、辑佚及目录学等方面对后世学术界影响颇大。文宗、文汇、文源四部及《味腴荟要》相继亡佚,文澜阁本亦曾散佚,清末据文渊阁本,相继补钞复原,今仍藏于杭州,文渊阁本存于台湾,文津阁本移入北京,文溯阁本转入甘肃,《摛藻堂荟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库全书》编成,初曾选刊久佚秘籍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八百九十一卷,后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影印,二百三十二种,题《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一九八三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澜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