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文学卷》第385页(793字)
又称《书》或《书经》,汉人以其古远而用今名。
文集。为我国最古的文献汇编。既是古史,也是最古的散文,用当时口语记录的文告和讲演。所记史事,上自唐尧,终于春秋初,相传为孔子删定,共百篇。秦焚书后,西汉初仅有秦博士济南伏胜口授二十八篇(《汉书》作二十九篇),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至汉文帝时晁错用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今文尚书》立于学官,有欧阳氏及大、小夏侯氏三家。欧阳氏分《盘庚》为上中下三篇,故为三十一篇,清代吴汝纶撰《尚书谊略》合《顾命》与《康王之诰》为一篇,认为伏胜所传《尚书》只有二十八篇(一说二十九篇)。
西汉中期,又从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用先秦古文籀书所写《古文尚书》,孔安国用今文校读,多出十六篇,又序一篇,经调整共分为五十八篇。武帝时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中秘书发现,倡议立于学官,引起今古文尚书之争,其议未被采纳。东汉末至西晋永嘉之乱后,《古文尚书》散亡。
其后伪《古文尚书》相继出现。东晋梅赜(一作梅颐)献《孔传尚书》(即《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一说五十九篇),今传本《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即梅氏所献《孔传尚书》五十八篇,真伪相混。清阎若璩等定为《伪古文尚书》。
认为孔传及孔序为魏王肃所伪造。其中伏胜所传二十八篇真本《今文尚书》,却赖此“伪孔本”以传。《尚书》为儒家用以宣传尧舜禹汤周文武王、周公、孔子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统,成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的理论基础,为我国最古的珍贵史料,对后世文化传统具有深远影响。
历代研究者不绝如缕。通行者有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疏证》等较佳。现代着名史学家顾颉刚对《尚书》研究达到新的高度。其《尚书研究讲义》六种,刘起釪着《尚书源流及传本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张西堂《尚书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均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