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书籍: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文学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3:38:4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文学卷》第435页(1196字)

总集。

春秋佚名辑。《诗经》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辑有从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〇五篇(另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笙诗”,只存目无诗)。《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曰“诗三百”。

及汉世,被朝廷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古有采诗及献诗制度。

《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大体为朝廷派“行人”到民间采集的民歌,借以观察民情风俗,审知政治得失者;雅、颂部分当是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中给天子的献诗。《史记·孔子世家》中谓“古者诗三千余篇”,经孔子删订,存三百〇五篇。今经学者考证,《诗经》经多人长期搜集整理,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孔子出生之前最后编定成书,且孔子尝言“诗三百”,是孔子未曾删诗。

“诗”原是配乐的歌词,与音乐舞蹈有密切关系。经春秋战国的战乱,乐舞失传,仅存歌词(皆四言诗),即今之《诗经》。此书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诸说。

诗之“六义”(或“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者诗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即前三者为不同体制,后三者为表现手法。至于《毛诗序》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观点,对《诗经》的一种曲解。《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共一百六十篇,是各诸侯国的风土歌谣,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一百〇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七十四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共四十篇。

其中“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总计三百〇五篇。《诗经》早在春秋时代即已广泛流传,儒家奉为言志、外交、教育子弟的教本。秦火之后只靠口头传诵,有少数散佚。

汉初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齐(辕固生)、鲁(申公)、韩(婴)三家诗,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属今文经学;《毛诗》则属古文经学。《鲁诗》、《韩诗》汉武帝时并设博士之官传讲。

《齐诗》于汉景帝时亦设博士讲学。其后《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南宋。今仅存《韩诗外传》六卷。

而《毛诗》独传。《毛诗》相传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汉初由鲁人毛亨传给毛苌,即所谓《毛传》。

西汉时尚未立于学官,至东汉遂盛行。

章帝时立于学官。经学大师郑众、贾逵、融、郑玄等均治《毛诗》,使我国这部最早的诗歌总集的高度思想艺术成就得以发扬。《郑笺》(郑玄《毛诗传笺》)之后,《毛诗》独行于世。

在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广泛影响后世诗学的发展。研究《诗经》,代不乏人,着作不下千种。重要参考书有郑玄《毛诗传笺》、朱熹《诗集传》及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