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和新歌剧运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25页(736字)
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等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
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师生以此为题材,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创作了六幕新歌剧《白毛女》。同年5月,《白毛女》向党的七大献礼,并开始在延安公演。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认为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艺术上是成功的。
这个戏后来又在张家口等地演出,进行了多次修改才日臻完善。《白毛女》创作和演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新歌剧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是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剧本以复杂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剧本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典戏曲、西洋歌剧与现代话剧的某些成分,把民族的语言、音乐和演出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民族艺术形式,为发展民族新歌剧开拓了新路。
在语言上,它吸收了民歌、传统戏曲和古典诗词的语言特色,形成了一种通俗、流畅、富有表现力的风格。在表演上,继承了传统戏曲歌唱、吟诵、道白相结合的传统,增加了演出效果。在音乐上,在民歌与传统戏曲的基础上作了革新,使之更有利于表现剧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郭沫若高度评价了新歌剧《白毛女》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在戏剧方面的新的民族形式的尝试,尝试得确是相当成功。这儿把‘五四’以来的那种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的作风完全洗刷干净了。虽然和旧有的民间形式更有血肉的关系,但也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从新的种子——人民情绪——中自由地迸发出来的新的成长。”(《序〈白毛女〉》)。《白毛女》的创作和演出的成功,推动了中国现代新歌剧的发展和繁荣,使之表现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