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8:44:5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75页(1282字)

【生卒】:1898.4.9—1968.12.10

【介绍】:

字寿昌。

笔名有陈瑜、首甲、汉仙、明高等。湖南长沙人。从小喜欢戏曲,在长沙师范读书时曾写过京剧《新教子》和《新桃花扇》等。1916年留学日本,先学海军,后学教育,曾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东京分会。

1920年发表四幕剧《环珴琳和蔷薇》(又名《歌女与琴师》),1921年与郭沫若、郁达夫等成立创造社。1922年回国后,在中华书局任编辑,创办《南国半月刊》,组织南国电影剧社、南国社,主办南国艺术学院,推动了新兴的革命戏剧运动。这一时期的剧作,有独幕剧《咖啡店之一夜》、《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获之夜》、《名优之死》、《苏州夜话》、《灵光》、《午饭之前》等。这些剧作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名优之死》,手法洗炼,风格沉郁。

但作品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感伤苦闷的情绪。

1930年2月,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联”成立时,是发起人之一,并被选为常委。

他接受党的教育,清算了唯美主义,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对南国戏剧运动作了总结和自我批评。1930年6月,南国社因演出他改编的六幕剧《卡门》而被查抄禁演,他带领南国社全体成员加入“剧联”。

1932年后,任剧联党团书记、“文委”委员。这一时期的创作有话剧《顾正红之死》、《乱钟》、《梅雨》、《回春之曲》、《年夜饭》、《阿比西尼亚的母亲》、《1932年的月光曲》、《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等,这些剧作反映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抨击了国民党的投降卖国政策,充满了对革命的必胜信心,显示出革命浪漫主义的特色。1935年因演出《回春之曲》在上海被捕,经营救保释出狱,软禁于南京。1937年抗战爆发后,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并与彦祥在汉口主编《抗战戏剧》半月刊。

1938年在武汉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处长,主持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抗日宣传工作,并组织和领导十个抗敌演剧队、四个戏曲宣传队,同时又参加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戏剧界协会,团结广大戏剧工作者积极投入抗日工作。四十年代初在桂林主编《戏剧春秋》月刊,与欧阳予倩等举办声势浩大的“西南剧展”。抗战胜利后,在国统区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这一时期的创作,有话剧《丽人行》、《秋声赋》、《再会吧,香港》、《琵琶行》,电影文学剧本《三个摩登女性》、《哀江南》、《二百五小传》,以及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等。他在不同时期还创作了数十首歌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由聂耳谱曲后,起了动员和激励人民起来参加战斗的巨大作用。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革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等,还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戏曲《谢瑶环》、《白传》等,发表了大量歌、散文、剧评、影评和翻译作品。

他是我国现代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国早期革命音乐和电影事业的杰出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剧作数量多,影响大,以具有强烈的革命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着称,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