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窖山遗址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3:20:0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430页(602字)

西晋北宋时期文化遗址。

位于临湘市源乡幸福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发现。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据初步考证为瑶族早期“千家峒”遗址。南朝宋元嘉中(439)之后,大批瑶族先民在朝廷的镇压和驱赶中,被迫从江汉之浒迁至洞庭湖沿岸的龙窖山。

他们在这里居住五百年左右,直至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因战争又再度举族南迁。宋子严《岳阳甲志》载:“龙窖山,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而食,自织而名。

”瑶族研究者认定龙窖山的地理位置、地形、风俗、遗址等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及民间传说中的描述相吻合,是瑶族中之盘瑶(又称山子瑶、过山瑶)的千年家园所在和一处游耕民族最早的避乱秘地。遗址分布于竹铺沟、古塘、朱楼坡,有古村落,吊脚楼、大王桶、青石街、古墓群、石屋、石祖(生殖崇拜的男根)、祭祀台、防御工事等数处,多为石头构筑而成。胡家屋场、余家山、鸦头尖有保存完好的石屋十多间。

石屋大多长4米,宽3.8米,坐北朝南。乱石堆成的原始祭台,高约0.4米。

古墓葬、古水井的排列和不吃肉是瑶族习俗的体现。千年古树是瑶族历史的见证。梯地种菜是瑶族耕作方式的演变。木楔尖石石块的痕迹是瑶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瑶族历史研究的一段空白,使瑶族可考的历史往前推进了数百年,同时对现代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