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3:23:4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440页(1453字)

西汉墓葬。

位于长沙市芙蓉区王堆路东(马王堆疗养院内),居浏阳河西南岸。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上有两个土冢。

相传为五代时楚王马殷墓地,故名“马王堆”。又传为汉长沙王刘发葬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日“双女坟”。两个土琢东西毗邻,中间连接呈马鞍形,又叫“马鞍堆”。

自古以来,传说纷纭。1971年底至1972年4月,省考古学者在有关省市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下发掘了位于东冢稍偏北的1号墓。

1972年9月至1974年初,又发掘了西琢的2号墓和东冢南端的3号墓。考古发掘证明,马王堆为西汉初年轪侯家族墓地。

其中2号墓为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墓,1号墓为利苍妻子辛追的墓,3号墓为其子墓。1号墓封土堆高约4米,底径约40米。

2号墓封土堆高近5米,底径32米。3号墓封土堆被1号墓封土所压。

墓道均设于墓坑北端。1号墓坑长19.5米、宽17.8米,从口往下四壁有4层台阶,墓坑深16米。

3号墓墓口长16.3米、宽15.45米,下有3层台阶,墓坑深11.7米。2号墓墓坑上部为不甚规则的椭圆形,长径11.5米,短径8.95米,墓坑深16米。1号墓的葬具为1个椁室4层棺。椁室由枕木、底板、内外壁、盖板、边框组成,内外壁间隔成头足左右4个随葬器物的边箱和中间容置重棺的棺室。第一层素棺,第二层黑地彩绘漆棺,第三层朱地彩绘漆棺,第四层锦饰内棺。2号墓因被盗掘,棺椁腐朽,仅存底板。3号墓棺椁结构与1号墓基本相同,但只有三层棺。外棺和中棺为髹漆素棺,内棺外贴以起绒锦为边饰的绣品。

棺椁之外填大量白膏泥和木炭,以防腐防潮。1号墓尸体保存完整,皮肤仍有弹性,经鉴定为女性,年龄50岁左右,身高1.54米,体重43公斤,身着丝质衣衾20层。出土时,棺内有0.2米深,约40公斤重的茶褐色液体。经解剖查明:死者生前患有严重冠心病和多发性胆结石等症,由于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而骤死的可能性最大,死在瓜熟季节。三座墓葬中,1、3号墓随葬器物保存完好,两墓各出土随葬物1000多件。可分为帛书、帛画、简牍、漆器、乐器、兵器、陶器、木俑、丝织品、竹笥及其他等十多类。

两墓各出土一幅“T”字形帛画,又称非衣画,实为铭旌。3号墓棺室两壁各悬挂一幅《出行图》和《仪仗图》,漆奁内保存《导引图》一幅、帛书近五十种,总字数15万字左右,另有两幅地图。简牍共923支,其中遣策竹简713支,医书竹简200支,木牍10支。漆器共500件(不包括髹漆的兵器和乐器),其中1号墓184件,3号墓316件。乐器共8件:瑟、竽各2、七弦琴1、笛2、律管1套。兵器38件,全部出于3号墓。

陶器共54件,木俑266个,3号墓出土104个。丝织品有两大类,一类是服饰,共58件;一类是未经使用的成幅织物,共61件。

竹笥98个,其中1号墓48个,均用来盛放衣物、丝织品、食物、中草药和其他植物、模型明器等,其他还有博具、铜镜、角质和木质梳篦、梳妆用具、竹扇、木璧、木象牙犀角等竹木杂器。

1号墓中还出土“妾辛追”印章一枚。2号墓因多次被盗,影响随葬品保存,出土200多件随葬物,基本已经残破。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已成为研究西汉初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俗民情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故有学者称之为“马王堆文化”。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墓内出土原物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一、二号墓现已恢复封土时原貌。三号墓墓坑经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大跨度顶棚,供人们参观。

上一篇:白鹤湾楚墓 下一篇:仰天湖25号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