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7:26:4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853页(1692字)

湖湘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它源于楚国的民间习俗、祭祀和民间工艺,屈原所作的《九歌》、《怀沙》和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从文字流传和实物两方面作了印证。

历经魏、晋、北朝隋朝,到了唐代,湖南出现了书法名家欧阳询、欧阳通、怀素。浏阳欧阳询父子的“大小欧体”,长沙怀素的“狂草”,影响至今。

郴州杨惠之的雕塑,与吴道子的画比美,有“道之画、惠之塑”之誉称。宋代,长沙着名画家易元吉绘有《聚猿图》传世。音乐家郭沔创作《琴曲》,受到后人广泛欢迎。元代,湘乡冯子振创作《鹦鹉曲》,音律和谐,是说唱艺术的很好唱本,供优伶歌唱。明代,湖南戏曲兴起,靖州剧作家许翰的杂剧合集《泰和论》,常德膺的传奇《蓝桥记》都是有影响的作品。

同时,民间小调、戏曲、音乐、曲艺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民间祭祀的巫舞、傩舞和龙、灯、狮舞广泛流行。到了清代,王船山着有杂剧《龙舟会》,湘潭黄周星着有传奇《人天乐》,张九钺着有《六如亭》,张声阶着有《玉田春》、《轩杂居》。花灯戏、花鼓戏、皮影戏、昆剧、湘剧、祁剧、汉剧等在全省开始流行。曲艺方面的渔鼓、丝弦、小调、弹词流传则更为广泛。

美术方面,常德着名画僧释髡残(字石溪),是清代画坛四大名僧之一(朱耷、石涛、髡残、张仁)。清末,名画家、书法家张宜尊、汤蠖、彭玉麟、张世准、沈翰、何绍基、何绍业、齐白石,各以自己的风格表现各自的特色。音乐方面,浏阳邱谷士仿制了一套古乐器,经曾纪泽推荐给清廷,《浏阳古乐》从此名声大振。

清末,湘潭人尹金昭在长沙里仁巷开设“长青阁照相馆”,从此摄影进入湖南。

民间湘绣、陶瓷工艺、菊花石雕、墨晶石雕、竹刻、岳州扇等也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艺术进入繁荣时代。

1951年花鼓戏《双送粮》首演,其歌曲《浏阳河》长期在全国传唱。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加工,出现了《刘海砍樵》、《琵琶上路》、《拜月记》、《祭头巾》、《芦花荡》、《打鸟》、《辕门斩子》等大批优秀剧目。

其中《祭头巾》获文化部大奖,《拜月记》被拍成电影艺术片。歌曲《人民的太阳》、《田地回家理应该》、《布谷鸟,你叫迟了》等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舞蹈《花鼓灯》出国演出,获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铜牌奖。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左”的干扰,当时来势很好的文艺创作形势一度遭受挫折。

60年代初期,党中央对文艺政策及时进行调整,文艺形势又较快好转。花鼓戏《打铜鼓》、《补锅》,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快拍成电影。京剧《地下火焰》、湘剧《山花颂》、祁剧《送粮》,久演不衰。歌曲《洞庭渔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群众广为传唱。

电影《怒潮》在全省放映后,产生了良好影响。但为时不长,1964年“左”的思想又开始抬头,“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实行“全面专政”,大批所谓“文艺黑线”,湖南的文坛艺苑一片萧条。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肃清极“左”思潮在文艺领域的影响,解放思想,深入生活,大胆创作,文坛艺苑呈现全面繁荣的新气象。戏剧方面:话剧《梅子黄时》、《为了幸福干杯》,花鼓戏《三里湾》、《多喜坐轿》、《八品官》,歌剧《深宫欲海》、《公寓13》、《相亲亭》,巴陵戏《曹操与杨修》,舞剧《边城》等许多剧目,相继荣获文化部大奖。美术方面:壁画《牧人与太阳》获全国第六届美展金奖。陈白一、黄铁山、钟增亚、朱训德的画,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和日本、加拿大等地展出;他们和陈子云、姜坤、冯椒生等许多画家都出版了自己的画集。

书法篆刻方面:颜家龙、史穆、李立、王超尘等的作品,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展出,其作品被国家和各省博物馆收藏。颜家龙书写的《毛泽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刻于长沙清水塘毛泽东清水圹碑廊。

史穆出版的《史穆自书卷》、李立的《毛泽东诗词印谱》均受到读者喜爱。此外,广播文艺和电影电视艺术,作为新时期湖湘艺苑最亮丽迷人的景观,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目,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上一篇:寻根文学 下一篇:湖南艺术教育促进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