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罗荪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二卷散文卷》第50页(740字)
【生卒】:1912.2.8—
【介绍】:
笔名有罗荪、鲁孙、叶知秋等,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上海。
幼年随父母在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读小学、中学。1928年进哈尔滨邮政局,次年主编《国际协报》文学副刊《蓓蕾》。
1935年初主编汉口《大光报》文学副刊《紫线》。1937年与冯乃超等在汉口创办《战斗旬刊》并任主编。
1938年任“文协”机关刊物《抗战文艺》编委、“文协”理事兼出版部副部长。1940年主编《文学月报》。
建国后任南京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分会秘书长,上海市文联秘书长等职。1978年5月参加中国文联筹备小组,任《文艺报》主编。1979年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被选为文联委员、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他的杂文集有《野火集》(1936年5月,一般文化出版社)、《小雨点》(1942年,桂林集美书店)、《最后的旗帜》(1943年,重庆当今出版社)、《喜剧世界》(1956年,作家出版社)、《决裂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文学评论集《文艺漫笔》(1942年,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文艺散论》(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等。1935年写的杂文《沉默救国》驳斥了胡适的谬论,认为“一切沉默,一切容忍,只是逃避现实和屈服的另一种表现。”1939年8月写的杂文《喜剧世界》,借卓别林摄制新片《独裁者》,声称“目下政局适于喜剧题材,凡拥有过度之尊严与权力者,最后辄为他人嘻笑之目标”,揭露了法西斯主义者屠杀人民的罪行,指出“那些扮做尊严的权威的‘政治丑角’们,终于成为他人嘻笑的目标”的可耻下场。写于1940年的《轰炸书简》,以目击者的身份,记下了日机轰炸重庆市民的累累血债。
他的杂文明白晓畅,针砭时弊,篇幅短小,不失为斗争的“匕首”和“投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