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二卷散文卷》第58页(1224字)
【生卒】:1898.11.22—1948.8.12
【介绍】: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笔名有余捷、柏香、白水等。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1903年随父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进本科哲学系,改名自清。1920年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一带中学任教。
在大学和中学任教期间,开始了新诗创作。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为早期会员之一。
1922年1月与叶圣陶等人创办《诗》月刊,同年6月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合印诗集《雪朝》。1925年8月起,任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转向散文。
1931年赴英国伦敦学习,并漫游欧陆。
1932年回国后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34年与郑振铎等编辑《文学季刊》,又和陈望道编辑散文杂志《太白》,同年受聘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作《导言》。抗战爆发后,曾任西南联大教授。
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后在昆明十二一惨案中,他亲自到四烈士灵前致敬。
1946年7月,李公仆、闻一多被害,他激愤地写下颂闻的诗篇,并用一年多时间编成《闻一多全集》。抗战胜利后,他带病参加各种政治运动。
毛泽东同志赞赏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朱自清一生经历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个阶段。
他的创作主要有诗文集《踪迹》(1924年亚东图书馆)、散文集《背影》(1928年开明书店)、《欧游杂记》(1934年开明书店)、《你我》(1936年商务印书馆)、《伦敦杂记》(1943年成都开明书店);文艺评论《新诗杂话》(1947年作家书屋)、《标准与尺度》(1948年文光书店)、《论雅俗共赏》(1948年观察社)、《杂文遗集》(未单独出版,1953年编入开明书店的《朱自清文集》第三卷)等。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自然真挚、纯真朴实、清丽脱俗。《背影》在朴素和细腻的文字中,灌注了一股真挚而深沉的感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了对自然景物的内心感受;《荷塘月色》、《绿》、《白水祭》都运用生动的形象,运用对音乐和色彩的感觉,进行比喻和联想,委婉地勾出了美丽的景色;《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社会意义较强的散文,也写得很有艺术特色。郁达夫称赞朱自清的散文“贮满一种诗意”;叶绍钧说他的散文文体“完美”,“会写口语”,朱自清散文的“漂亮和缜密”,起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作用,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贡献。朱自清在抗战时期写的大量杂文,内容不再是那湖光山色,亲子之爱,夫妇之情,朋友之谊,家庭琐事和一己苦闷,而是现实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表达方式也从记叙、抒情、描写转向批评和说理,其杂文的风格,析理精微,却明白如话,是一种“谈话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