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九卷》第539页(1834字)
《广韵》必袂切,去祭,帮。
【1】见“蔽芾”。【2】覆盖;遮挡。《礼记·内则》:“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汉}{王充}《论衡·累害》:“湿堂不洒尘,卑屋不蔽风。”{晋}{陶潜}《和胡西曹示顾贼曹》:“重云蔽白日,閑雨纷微微。”{唐}{韩愈}《祭薛助教文》:“藏棺蔽帷,欲见无缘。”【3】庇护。《左传·昭公二十年》:“{齐氏}用戈击{公孟},{宗鲁}以背蔽之。”《史记·项羽本纪》:“{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宋}{陶穀}《清异录·释族》:“{太祖陈桥}时,太后方饭僧于寺,惧不测,寺主僧誓以身蔽。”《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严公}看了,恐怕伤坏了他……将身蔽了孩儿。”【4】掩饰。
《韩非子·有度》:“交衆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明}{无名氏}《<梼杌闲评>总论》:“后世君闇臣骄,上蒙下蔽,遂成天地不交之否。”{鲁迅}《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进步的评论家则说人生是战斗,自杀是逃兵,虽死也不足以蔽其罪。”【5】隐覆;埋没。《书·汤诰》:“尔有善,朕弗敢蔽。”《韩非子·内储说上》:“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晋}{葛洪}《抱朴子·钦士》:“以致贤爲首务,得士爲重宝,举之者受上赏,蔽之者爲窃位。”{宋}{叶适}《李仲举墓志铭》:“髦士,非科举所谓士也,誉之所不加,烝之所不及,科举蔽之也。”【6】蒙蔽;壅蔽。《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杨伯峻}注:“蔽,塞也,壅也。”《韩非子·备内》:“大臣比周,蔽上爲一,阴相善而阳相恶以示无私,相爲耳目以候主隙。”{南朝 梁}{刘孝标}《辩命论》:“{仲任}蔽其源,{子长}阐其惑。”【7】昏聩,不明是非。《管子·桓公问》:“{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淮南子·主术训》:“聪明先而不蔽,法令察而不苛。”{高诱}注:“蔽,闇也。”{宋}{王安石}《读墨》诗:“如何蔽于斯,独有见于彼。”【8】弊端,病患。《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蕩。”【9】隐蔽,躲藏。{三国 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欲以泥水自蔽,絶宾客往来之望。”{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蔽林间窥之。”【10】涵盖;概括。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集注:“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晋}{陆机}《五等论》:“{秦}{汉}之典,殆可以一言蔽矣。”{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故臣论公之德,至于感人心,动天地,巍巍如此,而蔽之以二言,曰诚曰一。”{清}{全祖望}《涧上徐先生枋祠堂记》:“先生风节之高,具见于诸家志传,不待予之文而着,而予得一言以蔽之者,以爲昔人处此,虽{陶公}尚应拜先生之下风,非过也。”【11】屏障;障碍。《左传·昭公十八年》:“{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杜预}注:“爲{方城}外之蔽障。”{唐}{韩愈}《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神道碑》:“袪蔽于目,释负于躬。”{清}{邓传安}《蠡测汇钞·水沙连纪程》:“余熟番聚居山下者二十余家,犹藉当日民人占筑之土围以爲蔽,诛茅爲屋,器具粗备。”【12】指防护人马等的器物。《管子·乘马》:“一马,其甲七,其蔽五。”【13】古时车舆前后或左右遮档风尘的帘子。《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丧车五乘,木车蒲蔽。”{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以蒲爲蔽,天子丧服之车。”《仪礼·既夕礼》:“主人乘恶车,白狗幦,蒲蔽。”{郑玄}注:“蔽,藩。”{贾公彦}疏:“藩,谓车两边御风爲藩,蔽以蒲草。”【14】审断,判决。《书·康诰》:“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孔}传:“其刑罚断狱用{殷}家常法。”【15】耳门。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头面》:“耳门曰蔽,耳轮曰郭。”【16】古博具名。
《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王逸}注:“蔽,簙箸。”《方言》第五:“簙……{吴}{楚}之间或谓之蔽,或谓之箭裏。”{钱绎}笺疏引《说文》:“簙,局戏也。”【17】通“[敝]”。破旧;敝陋。《老子》:“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蔽,一本作“弊”。{陆德明}释文:“弊,本作敝。”{朱谦之}校释引{易顺鼎}曰:“蔽者,‘敝’之借字……‘敝’与‘新’对。”【18】{春秋}{郑}邑名。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东。
见《国语·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