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295页(1192字)
亦称“二度Ⅱ型右束支传导阻滞”。
指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时而出现,又时而消失。可分为四型:(1)心率不变时出现的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心率无关型右束支传导阻滞:在同一心电图上或同一病人的两次心电图中,不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的R-R时间和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的R-R时间相同或相近,且心室率多属正常范围。其产生原理可能是右束支的绝对不应期(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相对不应期(间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有病理性延长,以致下一个室上性QRS-T波遭遇到病理性延长了的绝对不应期或相对不应期所致。严格地说,任何一种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都与心率或时相有关。所谓心率无关型只不过其心率动态变化不很显着而已。此型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心肌损害暂时加重时,如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或急性心肌炎。
(2)心率增速时出现的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心率增速型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亦称“3相右束支传导阻滞”):在同一心电图上,当心率正常或相对较慢时并无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而当心率增速时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其产生原理与右束支的相对或绝对不应期有轻度病理性延长有关。
当R-R时间正常或稍长,以致轻度病理性延长的不应期在下一个QRS波群出现前已结束,激动仍沿着处于非不应期的左、右束支同时下传,故QRS-T波正常。
而当R-R时间缩短,使下一个QRS波群遭遇到此延长了的绝对不应期时,便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此时正处于浦氏细胞延长了的动作电位第3相,阻滞的发生与浦氏细胞复极不全有关(参见“3相传导阻滞”)。
此型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3)心率减慢时出现的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心率减慢型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亦称“4相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率正常时不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率减慢时方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其产生原理主要与浦氏细胞的舒张期自动除极使起动电位负值减低有关。
4相右束支传导阻滞较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少见。有人认为单纯舒张期自动除极化不足以导致明显的传导阻滞,尚须伴有极化不足或(和)阈电位负值减低等因素。该型绝大多数见于冠心病和心肌病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4)心率减慢时或稍增速时均出现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相及4相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上述两型的混合。
在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稍快心率与减慢的心率之间,存在一个正常传导的心率范围,当病情逐渐好转时,此范围逐渐扩大,但部分病人可变为永久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参见“二度右束支传导阻滞”。
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上下两联为V1导联之连续记录。上联开始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率慢至68次/min(R-R间期0.88s)时恢复为正常室内传导。下联当心率增快至77次/min(R-R间期0.78s)时又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