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书籍: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 更新时间:2019-01-06 16:43:09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322页(1865字)

亦称“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自搏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的等速性室性节律”、“加速的心室自主心律”、“心室自搏性心动过速”及“缓慢的室性心动过速”等。

当室性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轻度增高而略超过窦性频率并控制心室时,即可形成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这一名词首先由Harris在1950年描述。

此后Spann等(1964)、Rothfeld等(1968)、Schamroth(1968)、Castellanos等(1969)、Logic等(1969)以及Sclarovsky等(1978)也分别作了描述。

心电图特征:根据有无窦性心律并存的情况,可将其分为伴有与不伴有窦—室竞争现象两种。1.不伴有窦—室竞争现象的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有一系列(指3次以上)规则出现的室性QRS波群,频率60~120次/min,大多在70~80次/min左右。所谓室性QRS波群,系指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0.12s,ST段及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仅在少数情况下QRS波群后有逆行P′波。(2)无窦P所构成的窦性心律并存,因而也就没有窦—室竞争现象。

2.伴有窦—室竞争现象的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同上述1的第(1)条。(2)有一系列(指3次以上)窦性P波所构成的窦性心律并存。窦性心律与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大多形成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或称*窦—室脱节),少数形成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但在较长记录中也可暴露出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的真相)。窦—室竞争现象包括下列心电图表现:①窦性心率与室性心率甚为接近,两者的频率差别每分钟不超过数次,而以室性心率超过窦性心率的机会为多。

可有等频现象和钩拢现象。②窦性心律与室性心律交替出现,互相消长。③*窦—室夺获常见,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窦—室夺获,即室性融合波,此为窦—连接脱节所无。窦—室夺获还可使室性节律发生顺延。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产生原理:(1)室性起搏点的自律性有轻度增高,其自律性强度属3级。(2)没有窦性心律并存的可能原因:①大多数是有窦性停搏的并存。②室性激动逆传入心房,引起窦性节律重整而成为无效起搏点,逆行P′波埋在QRS波群中而未见到,较少见。(3)在有窦性心律并存时,干扰性窦—室脱节及窦—室竞争现象的产生原理与加速的连接性逸搏心律相似。

(4)在窦—室竞争过程中,当窦性激动和室性激动几乎同时或略有先后地到达心室肌时,因进入心室肌的途径不同,这两种激动可各引起不同部分的心室肌除极,形成室性融合波。有作者将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分为两型:(1)逸搏型:即第一个室性搏动和前一个窦性搏动相距较远,此型多见。

(2)早搏型:即第一个室性搏动提前出现紧接在窦性心律T波之后。此两型不致发展为室颤。

也有作者将其分为五型:即等律型、逸搏型、早搏型、融合波型及混合型,其治疗和预后不完全一样。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见于监护病例的30~50%,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中),洋地黄中毒,外科手术(特别是心脏手术)后,室性逸搏心律应用异丙基肾上腺素后,心肌炎等。

少数无器质性病因。

诊断时须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参见“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干扰性窦—室脱节,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

(1)窦性心律:P波正常,频率88次/min。

(2)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图中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即是,QRS波群时间0.14s,ST段及T波与QRS波群方向相反,RR较匀齐,室率为115次/min,比窦性心律的频率快。(3)出现窦—室竞争现象:图中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与一系列窦性P波并存,但两者之间彼此分离,没有因果关系,有些窦性P波重叠在QRS波群和ST段上,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完全性干扰性窦—室脱节。(4)心室夺获:图中2、6、10、15个QRS波群即是,表现为QRS波群为室上性,提前出现,其前有一个与之相关的窦性P波(P-R间期均为0.16s),它表示窦性激动可暂时传到心室并激动心室。

(5)室性融合波(不完全性心室夺获):图中第7、11个QRS波群即是,它表示窦性激动传抵心室之前,恰好心室本身也发出激动,两者在室内相互干扰而形成了室性融合波,心电图表现为其QRS波群形态介于窦性和室性QRS之间,其前有一窦P,但P-R较基本心律者为短,R-R间期与附近者大致相等。

分享到: